风云资讯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资讯 >> 会计培训

在三亚可以养多少头牛狗360头西门塔尔牛

2025年10月22日 风云资讯

10月16日,走进崖州区绿色肉牛养殖示范基地,远远便听到“哞哞”声此起彼伏,好不热闹。一座座宽敞整齐的高标准养殖圈舍连片排列,棚内,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正在嚼食草料,工人在一旁配料、拌料、添料加草,忙着为牛群“配餐”。

10月16日,在崖州区绿色肉牛养殖示范基地,工人正在为西门塔尔牛添拌草料。 记者 刘琪成 摄

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。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赋能,这几年崖州区聚焦标准化养殖场建设,推动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。此次引进西门塔尔牛便是希望通过发展“牛”产业,促进“牛”经济。

此次“落户”崖州区的360头西门塔尔牛,是从吉林省“引进”的。经过4天4夜的长途“跋涉”,这批牛终于入栏,在崖州区安家。西门塔尔牛具有育肥时间短、产肉率高等优势,产乳量稳定、乳蛋白含量高等特点,是非常优质的乳肉兼用型牛,可形成牛奶、育肥公牛犊及种公牛出售等多元化收入。

“这些牛看着真漂亮。”“这个腿粗、结实……”在牛舍里,工人一边给牛喂料,一边夸赞着,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热情高涨。

“西门塔尔牛是乳肉兼用的品种。不管是鲜肉还是卤制,口感细腻、鲜香,深受消费者喜爱。”恒天然(海南)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楠说,西门塔尔牛原产阿尔卑斯山脉,国内引进经过3-5代的培育改良,目前已经适应国内的生长环境。

谈及为何将这批牛“搬运”到三亚?林楠坦言,据该公司实地调研发现:海南牛肉市场存在缺口,而且三亚气候条件较好,有利于牛的生长。去年5月开展调研以来,经过多次踩点,于今年8月和崖州区达成合作协议。

“10月初,我们将第一批120头西门塔尔牛运到基地,目前已经运输了两批一共360头。我们还会持续运输,月底可以满栏大概是1500头到1700头。”林楠说,作为育肥牛,西门塔尔牛养殖18个月可以出栏,成年牛可实现1400斤出栏,其胴体率为60%,经济效益可观。这批牛明年春节前可出栏,保证本地市场的供应。

“本地小黄牛肉更适合当地人的口味,但价格偏高,我们的肉牛各方面都不错,能够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。”林楠说,销路以海南岛本地市场为主,也会在品牌效应上发力,让更健康、更有品质的牛肉走上百姓餐桌。

记者发现,这些远道而来的西门塔尔牛耳朵上都有两个耳标。据介绍,一个是长途运输的防疫耳标,是牛长途运输的一个凭证。另外一个耳标则是超高频的电子耳标,在管理中方便区分每一头牛的身份,如兽医在治疗时发现某头牛生病,可以通过耳标上的“数据”查看其诊疗记录、治疗记录。此外,该耳标还便于工作人员对牛进行盘点,通过远程手持枪扫描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。

记者了解到,目前,散养小黄牛传统放养方式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,还容易导致出现饲料不固定、营养不均衡、产量有限、利润不高等问题。崖州区绿色肉牛养殖示范基地项目设置科研管理区、生产区、隔离区、饲草料加工区、资源化利用区,将原散养黄牛模式升级为圈养模式,确保畜禽粪污不外排,提升了环境治理效益,同时还能指导养殖户选择科学合理的粪污处理方式。

“在粪污处理上,我们有自己的有机肥厂,方便我们在处理基地粪污的同时帮助散养黄牛的农户处理粪污,减少环境污染等。”林楠说,接下来还会与本地的小黄牛养殖户合作,除了技术指导还可以教授养殖蚯蚓技术,通过延伸蚯蚓养殖、有机肥生产等下游产业,促进本地群众增收。

有了养殖场,也给周边村民创造了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增收的机会。不少村民在养殖场就业后,不仅实现了稳定增收,还学了养殖技术,60岁的梅东村村民孙家福就是其中一位。此前,孙家福家里也养殖一些水牛,由于养殖技术不佳等原因,后来放弃养殖。来到基地后,收入稳定了,家庭也有了保障。“每天的工作就是给牛喂饲料等,每个月工资4000元,还能兼顾家里的农活。”孙家福说。

崖州区相关负责人说,崖州区未来将紧紧牵住产业发展这个“牛鼻子”,推进产业发展,在带动群众发展养殖、就业务工的同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。

来源: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

编辑:梁秋枫

农业灾害研究

科学与信息化投稿

名汇投稿

艺术家编辑部

  • 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