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宝热疹和湿疹有什么区别 湿疹的治疗方式
2024年04月12日 风云资讯
宝宝热疹和湿疹有什么区别 湿疹的治疗方式
一、热疹和湿疹有什么区别
湿疹
患病原因
湿疹与过敏有很强的关系,最多发生的是牛奶、鸡蛋等过敏。婴幼儿通过母乳或者辅食,吃进了过敏的食物。化纤衣物刺激,口水淹了皮肤,也可能引起湿疹。
发生部位
多从脸部开始出疹子,严重时全身都可出现。其中,脸部、耳部、手部、小腿和肛门是多发的部位。
皮肤表现
皮肤粗糙,有脱屑,严重时会有红肿,渗水。发病初期,皮肤上会出现逐渐增多的小红疹,继而发展成小水疱,水疱糜烂后渗出的液体会结成黄色的鳞屑和痂皮,有时还会反复发作。
皮肤痒感
明显,常用忍不住会用手抓挠。
热疹
患病原因热疹,即所谓的痱子,极易在夏天出现,室温高、穿盖过多,不透气等都会引发产生热疹。
发生部位
婴幼儿颈部、腋窝、肘窝和膝部、腘窝等褶皱,爱出汗的部位,更容易发生。捂热容易多汗,可在头部,甚至全身出现热疹。
皮肤表现
热疹是发自毛囊,是因为汗液不能很好排出而引发的疹子,疹子是边界限清晰的小粒状红色皮疹。
皮肤痒感一般没有痒感。
二、热疹的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
根据汗腺导管损伤和汗液溢出部位的不同,临床上分为以下几种类型:
1.晶形粟粒疹
又称白痱,由于汗液在角质层内或角质层下汗管溢出引起。常见于高热大量出汗、长期卧床、过度衰弱的患者。皮损为针尖至针头大小的浅表性小水疱,壁薄,清亮,周围无红晕,轻擦易破,干涸后留有细小鳞屑。有自限性,一般无自觉症状。
2.红色粟粒疹
又称红痱,由于汗液在棘层处汗管溢出引起。急性发病,皮损为成批出现圆而尖形的针头大小的密集丘疹或丘疱疹,周围有轻度红晕。皮损消退后有轻度脱屑。自觉轻度烧灼、刺痒感。
3.脓疱性粟粒疹
又称脓痱。多由红色粟粒疹发展而来。皮损为密集的丘疹顶端有针头大小浅表脓疱。脓疱内常为无菌性或非致病性球菌。
4.深部粟粒疹
又称深痱,由于汗液在真皮上层特别是在真皮—表皮交界处汗管溢出引起。常见于严重和反复发生红色粟粒疹的患者。皮损为密集的皮色小水疱,内容清亮,不易擦破,出汗时增大,不出汗时缩小。当皮疹泛发时,全身皮肤出汗减少或无汗,面部、腋窝、手足可有代偿性出汗增加,可造成热带性汗闭性衰竭或热衰竭,患者可出现无力、困倦、眩晕、头痛等全身症状。
三、湿疹的多种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
根据汗腺导管损伤和汗液溢出部位的不同,临床上分为以下几种类型:
1.晶形粟粒疹
又称白痱,由于汗液在角质层内或角质层下汗管溢出引起。常见于高热大量出汗、长期卧床、过度衰弱的患者。皮损为针尖至针头大小的浅表性小水疱,壁薄,清亮,周围无红晕,轻擦易破,干涸后留有细小鳞屑。有自限性,一般无自觉症状。
2.红色粟粒疹
又称红痱,由于汗液在棘层处汗管溢出引起。急性发病,皮损为成批出现圆而尖形的针头大小的密集丘疹或丘疱疹,周围有轻度红晕。皮损消退后有轻度脱屑。自觉轻度烧灼、刺痒感。
3.脓疱性粟粒疹
又称脓痱。多由红色粟粒疹发展而来。皮损为密集的丘疹顶端有针头大小浅表脓疱。脓疱内常为无菌性或非致病性球菌。
4.深部粟粒疹
又称深痱,由于汗液在真皮上层特别是在真皮—表皮交界处汗管溢出引起。常见于严重和反复发生红色粟粒疹的患者。皮损为密集的皮色小水疱,内容清亮,不易擦破,出汗时增大,不出汗时缩小。当皮疹泛发时,全身皮肤出汗减少或无汗,面部、腋窝、手足可有代偿性出汗增加,可造成热带性汗闭性衰竭或热衰竭,患者可出现无力、困倦、眩晕、头痛等全身症状。
四、湿疹的治疗及预防
治疗
湿疹病因复杂,治疗好转后仍易反复发作,难根治。因临床形态和部位各有特点,故用药因人而异。
1.一般防治原则
寻找可能诱因,如工作环境、生活习惯、饮食、嗜好、思想情绪等,以及有无慢性病灶和内脏器官疾病。
2.内用疗法
选用抗组胺药止痒,必要时两种配合或交替使用。泛发性湿疹可口服或注射糖皮质激素,但不宜长期使用。
3.外用疗法
根据皮损情况选用适当剂型和药物。急性湿疹局部生理盐水、3%硼酸或1:2000~1:10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、湿敷,炉甘石洗剂收敛、保护。亚急性、慢性湿疹应用合适的糖皮质激素霜剂、焦油类制剂或免疫调节剂,如他克莫司软膏、匹美莫司软膏。继发感染者加抗生素制剂。
湿疹预防
1.避免自身可能的诱发因素。
2.避免各种外界刺激,如热水烫洗,过度搔抓、清洗及接触可能敏感的物质如皮毛制剂等。少接触化学成分用品,如肥皂、洗衣粉、洗涤精等。
3.避免可能致敏和刺激性食物,如辣椒、浓茶、咖啡、酒类。
4.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,切忌乱用药。
- 上一篇:4个月宝宝发育指标 四个月宝宝辅食吃什么
- 下一篇:癌症信号十三个 及时发现早治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