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厂起名宝云寺东迁范家疃康占营
2025年10月21日 风云资讯
宝云寺坐落在衡水市区西南方的河沿镇旧城村,著名佛教寺院,相传建于隋唐时期。明代永乐五年(1407年),大水淹没衡水县旧城。至永乐十三年(1415年),淫雨河溢,洪水坏城,官民庐舍均冲圮不可居。县城东迁至范家疃,衡水知县陈敏(湖北石首人)任职数届,亲手策划创建新县城,最后在景泰元年(1450年),由知县欧复(山东平度人)竣工。新的衡水县县治(衙门)地处范家疃北头即今南门口街北头老县武装部原址,门前盖起高大的钟鼓楼。宝云寺也随之东迁,在新县城城内的西北隅、县治的西邻建起新寺院,新建的宝云寺形似原貌,主配殿都是高脊重檐,东西厢房、禅室、山门一应俱全。因为把原来寺内的钟楼建在了新县衙门前,所以宝云寺又重新铸造了大钟,建起新钟楼。这一时期,在宝云寺的旁边先后建起来一群房舍,有宽敞的马神庙、威武的太仆寺、庄严的关帝庙、雅俗的土地祠、高森的粮仓等房屋建筑,组建成了一条新街道,因为马神庙最早建起来,并附设马厂,所以取名叫马厂街。
兴建马神庙,据说是明成祖朱棣倡导的。养马业,为明清时期衡水县的主产业之一,马神庙祭祀的马神是马王爷,知县每年要亲自进庙上香四次,祈求马神来保佑马业兴旺发达,场面十分热闹。马厂街口还立起一道石牌坊,名日:“太仆行台”。
新盖的宝云寺大院,松柏常青,石碑林立,钟声清扬,香火浓浓,铜磬瞠响声、木鱼敲击声,萦绕在小城的上空,前来叩拜的香客络绎不绝。明朝成化年间,五台山万寿寺僧人性阔,出师后云游天下。一日,来到衡水城里的马厂街,看到宝云寺伟岸壮观,殿大室多,皆雕梁画栋,十分喜欢。宝云寺主持洪宽,热情接待了这位远来的和尚。经攀禅才知道,他原来是山西代州一官宦人家的后代,禅师行喻,削发为僧,取法名性阔。两人遂为挚友,洪宽分给他一宽绰房屋,让其久居。性阔在这里清斋持戒了三十余年,最后坐化于禅床。清朝乾隆五年,知县汪熏将宝云寺南面的那座养济院重新修缮,以恤鳏寡老疾无依者。这时期的马厂街,已成为全县民众最向往的街口。
宝云寺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三,定期举办大型庙会,并由寺庙的主持亲自开设佛事活动。马厂街每月还有两次大集市,每逢庙会和集日,周边民众踊跃而至。前来进香拜佛逛庙会的,携带土产商货做生意的,赶集购买用品的,人马车辆把个马厂街挤得水泄不通,就连通向马厂街的道口街和东侧的宅后街也是拥挤不堪。这种盛况直延续到清朝末年,我们现在还可以从清康熙十九年和乾隆三十二年编纂的《衡水县志》中的城区地图上,清楚地看出宝云寺的位置和马厂街的轮廓。
至清朝末年,几经水患,通向马厂街的路面受阻,加上战乱,火灾,宝云寺内殿堂房屋多损毁,佛事逐渐萧条,最终成了断垣残壁。在道人郭鹤仙的倡导下,又经过邑绅王建侯等人捐资,泉王在宽捐出土地,又重新在旧城村的宝云塔右边建起了佛教寺院。于是,在外侨居了三百八十年的宝云寺又迁回到旧城村原址。
民国初年,宝云寺改建成为学堂。新中国成立后为旧城村小学校。民国年间马厂街逐渐荒废。至1949年,原马厂街这里,仅存一所建筑完整的仓房和养济院的部分破旧房屋。原宝云寺大院里的房屋院墙,踪迹全无。松柏树林只留下一棵老槐树;大殿和配殿,只剩下门台阶和墙基的大条石;两通高大的赑屃驮石碑,静静地矗立在原址东南角的平台上;附近的居民仍然从那口甜水井里汲水;锈迹斑斑的大钟,躺在土坡下的芦苇丛里,孩子们掷向砖头,大钟还能嗡嗡作响....
1993年,衡水市政府投资在旧城村的宝云寺旁重新建寺。
昔日宝云寺的具体位置,就是今日衡水市区河东的粮食市场、布头市场和自行车市场一带。看来,想当年的庙宇群踪迹全无,但是繁华的庙会和马厂街大集的市场贸易传统习俗,正在这里得以传承和发扬。